饮食常识Manual
ng体育锻炼饮食常识的真相上万人次科学实验结果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运动常识!
现代人们长时间都操劳在学习或者工作岗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样导致的是工作节奏的频率提速,竞争压力变大,生活环境变得紧凑,于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的锻炼,以之希望来达到减轻工作压力、保持身体活力、维持健康的一种方式;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由于空间和时间的诸多限制,为了方便,人们经常选择的锻炼方式,主要就是慢跑、快走、或者每周抽ng体育出2-3次时间参加如打乒乓球羽毛球骑行等集体性的锻炼活动等等;但是这些锻炼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它真的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样吗?答案令人大跌眼镜,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些锻炼实际上的真相,也算是提供给大家一个科学的建议饮食常识。 首先我们来看慢跑或者快走,这个锻炼方式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在晚饭后在我们的小区楼下看到成群结队的人们沿着小区里的楼房慢跑;这个锻炼方式之所以这么普及,因为这是一个繁忙工作的群体最适合的方式,时间可以自由控制、不需要锻炼器材、锻炼地点就在自己ng体育生活的地方自由选择,可行性很高;大家认为慢跑的效果如何?这个锻炼流汗了、甚至喘气了,你觉得消耗了很多身体热量吗?然而答案会令很多人失望;实验过程是,进行一个小时慢跑活动,慢跑时速维持在10公里左右,这样的负荷并不重,也是大众很多人们都差不多使用的这个频率,一般跑下来人们基本都会有疲劳感和一定程度的流汗,根据科学家对实验者的测试,这一个小时慢跑,实验者每分钟消耗的热量为16大卡,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小时慢跑的结果是总消耗的热量是960大卡;看到这个结果相信很多人并不满意吧?你看的没错,我们吃一碗牛肉面基本上纳入的热量就在600大卡左右;一根香蕉的热量大概也在100卡左右,如果在随便喝上一点饮料,那么牛肉面、香蕉、饮料加起来的热量差不多就900卡了;我之所以提到这三个食物,是因为很多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锻炼之后饮食,因为锻炼之后人更会觉得疲劳和饥饿,于是很多人养成了锻炼后进食的不良习惯,而殊不知,就像上面所讲的那样,慢跑锻炼一个小时之后,那点饮食基本上就导致这次锻炼是白费了。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每天坚持了锻炼饮食常识ng体育,但是过一段时间体重一称发现根本没变化的原因所在。 那既然这样说的话,是不是慢跑或者快走就没有意义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类似慢跑或者快走这种低强度的锻炼,对身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实验者身高175公分体重130斤;吃了一份黄豆酱、土豆泥、香肠、面包总共600克一份欧式典型的早餐,4个小时后抽血化验结果是血液中脂肪含量增加一倍;紧接着进行的磁共振扫描显示ng体育,他的内脏脂肪含量已经类似于糖尿病II指标,实验者的身高和体重看起来人是偏瘦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群:外瘦内胖型,看起来很瘦,可是体内血液脂肪含量高;在吓一大跳之后,进行了第二项实验,在吃这个相同的早餐的前一天晚上,进行了一个小时时速约10公里的慢跑;早餐之后,做了相同的检测,4小时之后的血液中脂肪含量比没有锻炼的降低了三分之一;原因呢?因为在锻炼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运动能在人体内激发一种叫着脂蛋白脂肪酶,在消耗脂肪的同时,也在阻止摄入的脂肪进入血液,从而降低了血脂;所以,如果你发现你每天慢跑或者快走但是体重没有下降的时候,请不要放弃坚持。 还有一种锻炼方式,就是空闲时间太少并且无法固定的人们,他们每周也许只能抽出极少的时间来锻炼,这种时间无法固定但是运动量却巨大并且运动剧烈的方式,效果如何呢?实验者用骑单车进行了验证,在宽阔的场地使用了自己能达到的最快的急速骑行,20秒之后休息,骑3次当天结束,每周这样3次;最终结果是,这种锻炼方式所能带来的健康益处,相当于他每周在健身房中锻炼两到三个小时;这不是夸大或者误导人们对于健身的误解,但事实是,这种锻炼方法的科学依据,高强度运动能分解肌肉的糖原储备,而这正是血糖的储存方式,让肌肉向血液发出信号我需要更多的糖从而从血液中取走糖分;更重要的是,散步或慢跑只能调动20%~30%的肌肉组织,而这种剧烈运动方式则能ng体育调动70%~80%,启动了大量肌肉群导致的协调机制结果。 最后一项实验,关于久坐的问题;平时上班基本久坐不动,晚上下ng体育班后固定锻炼,对比的是每天在餐厅工作6小时而不运动的人,结果同样令人惊讶;一个在餐厅不停活动的人比一个工作中久坐不动但是每天锻炼的人,每天消耗的热量平均多出500大卡;医学上其实早也就指出,平时久坐少动,即使定期健身也于事无补;久坐是最常见的健康杀手。 注重健康和锻炼的人们越来越多,希望大家不要走入误区;以上的实验告诉我们: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不能减脂不能减肥,但是可以整体协调身体机能;切记不要做外瘦内胖的人,时常要保持锻炼和运动的习惯;即使工作或者学校或者生活中,时刻保持移动和适当的运动才能让热量持续的消耗;面对生活,请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时常锻炼和运动的良好习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